|
烟叶地有三四千亩
|
|
文·摄影/本报记者 白忠义
“大佘太的葫芦,西水道的瓜,圐圙补隆的烟叶子人呀人人夸……”一曲爬山调《夸河套》以其通俗的歌词和诙谐的唱腔从上世纪末一直传唱至今,深受听众喜爱。歌里唱到大佘太镇的葫芦、乌梁素海的鲤鱼、磴口的华莱士瓜等独具风味的河套特产,也唱到了圐圙补隆的烟叶。在当下,吸烟不被提倡,但圐圙补隆这个行政村,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种植烟叶历史成了巴彦淖尔乃至自治区的一块“风水宝地”,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
全村种植
众所周知,河套地区历来以种植小麦、玉米、向日葵、瓜果蔬菜为主,种植烟叶鲜为人知。8月13日,为了一探究竟,记者循着“烟味”一路来到位于阴山脚下、乌梁素海之滨的圐圙补隆。
圐圙补隆属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苏独龙镇,是个行政村,也是一个自然村。由于地理位置优越,早在解放前,山西、陕西、安徽、甘肃等18个省市的移民为了填饱肚子不断地聚集到这里。在这里求生的同时,他们也把当时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种植技术带了过来,烟叶种植是其中一项。靠种植烟叶,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现在,这个村子已发展到4000多人,常住人口2600多人,种植烟叶成了他们大部分人的谋生手段。
这几天,圐圙补隆烟叶已进入采摘收割阶段。村民们大部分都在烟叶地里忙碌着,将烟叶割下,然后装到车上,再拉回家晾晒。
张二后生今年78岁,一直住在圐圙补隆。8月14日上午,正在公路边一家便民超市门前乘凉的他对记者说:“我十几岁时随亲友从甘肃民勤来到这里种烟叶,前几年因为身体缘故‘退休’。我们这个地方是沙土地,虽然经常下雨,但地上存不住水,适合烟叶生长。秋天雨水少了,便于晾晒。种烟叶是辛苦,但活不重,忙的时候男女老少都能上手,而且种烟叶能卖钱。你看看我们这个村,一直靠种烟叶发展成今天这样。”
采访中记者发现,正如张二后生老人所说,这个几乎是家家“种烟”、人人“谋烟”的圐圙补隆,景象用“繁荣”二字来形容,毫不为过。
泉水滋润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记者观察发现,圐圙补隆背靠阴山,面临乌梁素海,既避风,又利于保湿。从山顶往下看,这个红顶白墙的村落掩映在一片绿意当中,显得韵味十足。除北边傍山外,东、南、西三面随处可见微微泛黄、面临或已经开始收割的烟叶,与周边零星种植的向日葵和玉米相比,烟叶俨然就是这些作物中的主角。
如此受人青睐,大面积种植烟叶,难道有什么特别之处?是的,圐圙补隆人把从山上流下来的四股泉水当成他们成功种植烟叶的生命泉,而在当地更多人心目中,则把这四股泉水当成了“神泉”,认为是“神泉”护佑了圐圙补隆。所谓的“神泉”就是从山上涌出的四股泉水,流经圐圙补隆,滋润和养育了这方土地。
据当地老年人讲,这四股泉水的泉眼自东向西横跨两公里,从解放前就开始源源不断地向外大量涌水,清冽甘甜,除供当地人畜饮水外,还能浇灌村里几千亩烟叶地。遗憾的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这四股泉水的出水量逐渐减少,到本世纪初就相继断流了。
特色产业
1995年,唐五从达拉特旗搬到了圐圙补隆。刚来时,他除了3个孩子,几乎什么也没有。唐五见种烟叶能挣钱,就承包了十几亩地开始种烟叶。不到10年,烟叶收入颇丰。3个儿子已经成家,还都盖起了大砖瓦房。如今的唐五种着2亩烟叶地,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说起圐圙补隆烟叶的种植,原村书记徐内蒙可谓行家。“我们这个地方靠种烟叶致富。”据62岁的徐内蒙介绍,每年一进4月,村民们就开始平整土地,种植烟叶。烟叶籽是上一年留下的,头一年秋天采摘下一碗烟叶籽,次年春天就能种植一亩烟叶。种烟叶不需要好地,也不需要投入太多成本,更不使用化肥。因为烟叶长势太好,烟叶片自然变厚,晾干的烟草口感发硬,发辣,消费者不喜欢,也就卖不上好价钱。
种烟叶关键是在出苗后除草、松土和定苗。一般按行距一尺二、株距一尺,分3次定苗。烟叶苗长到一定时会打岔,要防止它开花结籽,否则烟叶没有产量,卖价也上不去。一到8月中旬~9月,烟叶的叶子泛黄就开始收割,然后就是晾晒。过去,人们将烟叶连根拔起,堆在地里晾晒。遇到下雨就麻烦了,因为烟叶一见雨就发黑、变红,价格会大打折扣。
现在,烟叶种植户都建起了专门晾晒的烟棚进行集中晾晒,既防雨还通风,晾晒出的烟叶品质高。烟叶晾干后,将其放在干净、平整的水泥平台上,用叉子对其拍打,直到其变成直径约二、三毫米的碎片,再将烟茎取出。烟叶打包后,它的生产过程就算完成,可以等待收购了。期间,还有一道工序就是对晾干的烟叶按颜色进行筛选,颜色越黄的越好,1斤上乘的烟叶能卖到150元。每亩烟叶产量在200斤左右,按均价每斤25元计算,刨去人工费用在内的所有成本,纯收入在4000元左右。徐内蒙对记者说:“在我们这儿,种烟叶比种什么都强。”
说起雇工,徐内蒙介绍说,圐圙补隆大概有烟叶地三四千亩,从种到收,再到晾晒,都离不开雇人,最多时有四五百人。这些从外地来的民工,每天的收入都在150元以上。从4月份持续到10月,这里基本形成了固定的劳力市场,每到农忙季节,周边的乡镇村社还专门跑到这里雇人。
据了解,在河套地区的其他地方,曾经也尝试过种植烟叶,可种出的烟叶老是克服不了“口硬”的缺点。正因如此,早在2003年,圐圙补隆村就在国家商标局注册了“圐圙补隆烟叶”商标,想发展壮大。
据苏独龙镇党委副书记赵凤爱介绍,目前在呼和浩特、包头、银川等地的市场上都能看到圐圙补隆烟叶的影子,圐圙补隆烟叶已享有盛名。但受种植面积的局限(内蒙古自治区仅有的烟叶种植区域)和使用范围(圐圙补隆烟叶系晾晒烟,不同于烤烟,不便于用于卷烟原料)的制约,圐圙补隆烟叶一直未能壮大发展。虽然如此,当地还是将其作为一种接地气的特色种植保留下来。
|